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的 30 道難題》讀後心得與作者專訪的重點整理

我覺得《時間管理的 30 道難題》這本書裡面,就像提供了一個「時間管理的百寶箱」,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使用的方式。背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作者 Esor 提供了很多他「實際用過」、非常實用且貼近人性的小技巧。Esor 把他花費多年累積的實戰經驗與智慧總結,透過他平常在部落格分享時那種「平易近人」的口吻,不藏私地全部分享出來。

8 種待辦清單方法指南,從 GTD 到子彈筆記,選擇適合你的更有用

很多朋友會利用待辦清單來記下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工具是相對次要的,因為大多數待辦清單的需求,即使是最簡單的筆記工具也能解決。不過,待辦清單的方法倒是有很多變化。從經典的GTD(Getting Things Done),到前幾年子彈筆記流行時的待辦清單方法,還有各式各樣在這些經典方法底下衍生出來的待辦清單技巧。

面對拖延糾結、恐懼沒時間,我幫助自己進入心流靠 1 個關鍵步驟

「因為......所以我沒辦法做到......」這是我也常出現的糾結心情,結果往往就是某件事情又開始拖延了。因為時間不夠、因為能力不夠、因為事情太難、因為太多干擾,我們往往想要解決這些「因為」,但最終變成「等到......再說」,等到有時間、等我先鍛鍊能力、等找到事情解法、等沒有干擾的時候,我就能......?但是等到天荒地老之後,反而陷入更大的沒時間恐懼中。

如何在繁忙中打造高執行力、長持久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

在上「防彈筆記法」課程時,常常接收到類似問題:「Esor 你是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寫筆記?或者晚上要空出時間整理筆記?」、「透過筆記建立工作系統看起來效果美好。但工作已非常忙碌,還有時間做這麼完整的筆記規劃嗎?」、「雖然建構出第二大腦能提升效率,但會不會在建立過程就花掉許多時間?」在繁忙工作生活中,我們還有力氣和時間去建構第二大腦嗎?雖然系統和工具起來都很好,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強大的執行力去完成。

用戶故事時間老是估不準? 3 大技巧助你敏捷團隊一臂之力!

「老師,我們公司有在使用敏捷方法做專案,可是團隊在估算用戶故事(User Story)時間的時候,老是估不準,有的時候會多留很多 buffer,有時候又少估很多時間,導致衝刺的工作做不完,這該怎麼辦才好?」 我在《Scrum 敏捷方法裡,渾然天成的九大風險管理把關設計》一文中談過,敏捷方法的框架其實隱含了不少巧妙的風險管控設計,其中當然包含了管控「因時間錯估而延誤」的風險。

被生活瑣事壓垮了嗎?學會 3 步驟整理法,簡單重新掌控一切!

瑣事,零碎但也不能忘記,沒那麼重要但也確實要做,不是很大但反而更難處理。瑣事一多,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管理,然而一旦不管理,開始漏東漏西,變得茫無頭緒,只能隨波逐流,結果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瑣事卻往往最後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成了我們效率的障礙,變成讓人感到窒息的壓力。

調整時間動機理論的「拖延變數」,設計時間感知,讓目標開始推進

最近讀到一個拖延現象的研究,裡面提到了「時間動機理論」,研究結果認為人類大腦存在著這樣一種思維模式:趨向短期、具體的目標,而忽視遙遠未來、抽象的目標。簡單來說,當「完成的時間長度」愈長,我們的「動機(動力、快樂感等)」會因此降低愈多。當完成目標的時間被拉得很長時,就算目標看起來再有價值,就算可以獲得的獎勵再大,還是會動力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