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小故事

績效面談後,團隊集體離職?用 SAM 法,從「收穫心態」改善績效

去年年底,我協助一家公司培訓他們的主管們。這個培訓需求來自於公司的總經理,他發現主管們在遇到問題時,缺乏邏輯和系統來尋找解決方案,因此希望我能協助他們提升這方面的能力。在課程中,我們進行了分組討論,每組需要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實務演練。

有一種恐怖的專案...

有一種專案超級無敵可怕的,那就是以「優化」為名的各種專案。每次我看到客人告訴我他的專案是這些類型:「優化」流程、「優化」製程、「優化」系統、「優化」使用者體驗...我都在背後默默替他流一身冷汗,在心裡再鞠一把同情淚。我敢說「優化 XXXX」這是一個你領到之後,此生此世都無法結案的專案。

【菜鳥主管成長日記】晉升之後,原本的同事變成下屬,關係好尷尬,該怎麼辦?

最近一位許久沒有聯絡的朋友 Tina,突然發來了一條消息:「Livia,妳最近好嗎?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想和妳聊聊管理上的問題...」還搭配一個嘆氣又無奈的表情符號。Tina 的性格屬於積極認真、學習成長型,能夠把自身的工作做的很好,也正因為是她的負責努力,Tina 的主管希望她能夠擔任「組長」的角色,來帶領年資較淺的同事。

你知道在「績效強制分配」的制度下這樣做,會讓員工心寒嗎?

前幾天和客人家的主管們,展開了一個「績效強制分配」的實務問題討論。什麼是強制分配呢?就是要求主管必須要依據某個特定分配比例,給出被限制的人數。舉例來說:你的部門有 10 位同仁,那麼績效 A 是 10%(1 人)、績效 B 是 30%(3 人)、績效 C 是 30%(3 人)、績效 D 是 20%(2 人)、績效 E 是 10%(1 人)。

有 4 種不適合新鮮人的工作指派

寫在前面:本文中的「新鮮人」,指的是「歷練」還不完全是「年資」。有些新鮮人雖然剛出社會開始工作,但人生已經歷很多,耐挫度高、成熟度好,很快就脫離了新鮮人的範疇;但有些人號稱五年工作經驗,五年過去卻一直沒啥突破和進步,感覺根本是第一年的經驗重覆五次,不管思維、能力、成熟度就是新鮮人。

爛事一直反覆發生,是因為我們只處理表面現象

近期陪伴我枯燥運動時間的一部美劇:「紐約新醫革命」(New Amsterdam)。背景是在美國紐約的一間公立醫院,在醫療主任 Max 的領導和帶領下逐步改革的過程。其實這部劇探討的議題非常多:像是種族偏見、醫療資源不均、整個醫療體系的制度與沈痾......畢竟是美劇,還是非常有美劇的風格:各種美式幽默、在混亂中解救眾生的英雄、盡力彰顯人性的美好......

員工為什麼會對工作愈來愈消極?

一直以來,在主管課很常被問到一個問題:「部屬對指派的任務消極、推拖、覺得為什麼是我?要怎麼拉他出舒適圈?」其實我都建議主管,不妨先回頭審視一下自己的狀態,我認為有幾個關鍵的原因。原因 1:態度,你在指派這個工作時的態度是什麼?部屬問:「我現在很忙,為什麼現在要做這個工作?」你回答:「就老闆說的,我也覺得莫名其妙,跟他溝通過他也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