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是一種心法,不管是企業或是 NGO 都適用

管理學是一種心法,不管是企業或是 NGO 都適用

(Photo by Mimi Thian from Unsplash

對經營管理有興趣,是因為受到肯定。

幾年前,曾經和高階主管到行政院拜訪政務委員,我記得是討論非營利組織管理,但詳細內容已經忘了,過程中主管請我發表想法,我那時對於經營管理,只有企劃師和專案管理師訓練課程中的概念,但可能是初生之犢吧!?我也很勇敢的侃侃而談,說完,政委問我:「你是中央大學企研所出來的吧?分析的很好!」我連忙說:「不是不是…」我那時才剛考上東華大學企研所,還沒報到呢,或許是受到政委的肯定,我開始對經營管理有興趣,而且認為企業管理和非營利組織管理,應該有部份是相通的。

企研所的課程真的不輕鬆,雖然是在職班,但報告很多,我又是經營管理的小白,連很多專有名詞都聽不懂,所以買了很多管理學的書,我不是那種很聰明的人,但我很會觀察,在參加會議時,我會留意主管們的決策,然後再思考書上的理論,如果真的不懂,我也會私下去請教主管,為何會做這樣的決策?當然有些主管根本不想理我。但還是有人會回我:「非營利組織管理和企業管理不同啦!」不過這樣的說法,在我讀到麥克.波特的《競爭論》時,完全打破了,因為大師在競爭論中提到非營利組織管理;我後來對賽局理論很有興趣,我也在賽局中看到非營利組織的各種行為。只是那時的我,對非營利組織管理都是很片斷的瞭解。

直到有一天,有位師父送我一本書,他說是他回收來的,只是他用不著,但他認為我應該會有興趣,所以轉贈給我,我一看,竟然是彼得杜拉克的《非營利組織管理聖經》,翻開目錄,全是用企研所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探討非營利組織,我超愛這本書的,我翻了好幾篇,我這時才認知到,所謂的「管理學」是一種心法,不管是企業、NGO 或是政府組織,都是一體適用的,企業管理有五管:生產、行銷、人事、研發和財務(簡稱:產銷人發財),在非營利組織也要產銷人發財啊!

非營利組織也要五管

非營利組織的生管管理是什麼?NGO 的產品是從願景/使命發展出來的服務,非營利組織一開始就會設定關懷標的,有目標是人的,也有對象是動物的,還可以再細分,如家扶中心是以兒童/婦女為關懷對象;罕病基金會是以罹患罕見疾病的患者…再從這些對象去規劃出一系列的服務或活動,這些都是 NGO 生管管理的範疇。

有人說非營利組織不用「行銷」,其實非營利組織更需要行銷,要行銷願景/使命,才會有更多人追隨,要行銷作為,才會更多捐款,非營利組織最欠缺資源,有資源才可以做更多的事。行銷大師科特勒還為 NGO 寫了一本「非營利組織策略行銷」,其中善因行銷,就是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合作,讓顧客買商品時,企業就捐百分之幾給非營利組織,這種行銷方式已有許多組織採用。

財務管理透明對非營利組織很重要,因為要對捐款人交代,才可能有持續的收入,而且捐款不完全代表非營利組織的營收,波特大師說過:「非營利組織的競爭優勢是每一塊錢能為社會創造更高的價值,相當於高價位;運用更少的資源產生相同的價值,相當於低成本。」所以,非營利組織要如何達到效率,也是很大的考驗。

而人力資源也是非營利組織最難拿捏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非營利組織收入是靠捐款,所以員工的薪資都要撙節使用,想靠著「使命感」留住人才,但員工也是要養家餬口的,年輕單身時,或許可以接受,但年紀增長,尤其有了孩子,開銷更大,只能另謀出路,而組織內部也無法累積更多經驗。

最後,研發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前面提到 NGO 從願景/使命發展出服務,這些需要創意、需要研發,甚至有很多非營利組織會投入救災工作的器具研發,如慈濟基金會為了解決災區飲水問題,發明了小型淨水器,都是需要有研發能力。

雖然我是先學習企業管理,再回過頭來瞭解非營利組織管理,但管理的心法是一致的,內力穩了,學習外在的招式就快了。

原文轉貼自 : 經理人的修煉 (原文連結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