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接受自己不適合當 PM 其實不是壞事

這篇的 PM 指的是 Project Manager 專案經理。最近在企業講課和客人聊天時,有兩個事件,讓我想寫這篇文。事件一:在全班都是菁英匯聚的科技大廠,我在談完 PM 要搞定不同利益的人,花時間做搞懂你的資源、工作的排程,還要依據現實的情況做彈性的調適,下課時間,有位學員跟我說:「老師,我覺得我這輩子都不要當 PM,還是繼續當工程師就好了」事件二:另一間也是非常厲害的公司,有位學員則是問我:「推不動進展而沮喪時,該如何調適自己?」

好的命名方式,讓「搜尋」筆記更有效率!我的標題、分類、標籤命名法

傳統的筆記方法,希望筆記出現在準確又固定的位置,但往往筆記一多就變得不好管理,管理不好則讓找到資料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在數位筆記的世界,筆記不一定有固定位置,反而可以更有彈性的在各種不同需求情境中出現,只要需要時搜尋得到,其實就代表整理完成。搜尋,是更好的整理,而這就和如何命名筆記標題,有很大的關係。

身為 PM,該怎麼評估一項新需求?身為需求端,又該怎麼跟 PM 提需求?

被同為需求端的人問過:「到底要怎樣跟 PM 提需求,他們才聽得懂?」,也被 PM 問過:「為什麼那些需求端怎麼講都講不聽?需求不是這樣提的!」這篇文章有點貪心,想要同時滿足 2 種需求的人:對於接需求的 PM,最在乎的應該是「該怎麼評估一項新需求?」對於提需求的需求端(如業務、行銷、BD、客服等),較重視的則是「該怎麼提(一個不會被 PM 打槍的)需求?」

5 條「這時候,不要做」清單打破無意識行動模式的低效率循環

在工作和生活中,待辦清單常被視為推進專案和任務的利器。但有時,真正能幫助我們節省時間,甚至提升生產力的,可能是一份「不要做清單」。這種清單上列舉的是那些我們應該在某些時刻避免做的事情,因為這些行動往往不知不覺、習以為常,但卻會無謂地消耗我們寶貴的時間,甚至把我們拉入惡性循環的深淵。

加入跨國大公司後,產品經理的一天

之前寫了一篇類似流水帳的〈產品經理的一天〉,沒想到迴響居然不錯,現在來到新加坡的新公司也快 5 個月了,就來分享這裡的一天是如何度過。在寫下流水帳之前,先列出前公司與現職公司在組織規模與共事對象的差別,主要的差異有:公司規模:嚴格來說,我現在的公司是在某個集團底下一個獨立團隊,有點像是聯合利華(Unilever)下面有很多品牌 :多芬、凡士林、立頓等。

跟分心和平共處,不一定要移除干擾也能專心致志的專注力策略

有時候,我發現自己為了避免分心,安裝了各種隔離社群的外掛和設置了一堆限制,試圖阻擋自己隨意瀏覽網路。然而,即使使用了這麼多防干擾工具,當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或是不想做任何安排好的事情的時候,這些工具似乎仍然無法真正讓我保持專注,甚至讓我更加煩躁。不過,另外一些時刻,當我沒有設置任何隔絕干擾的外掛,僅僅是因為那天我有一項非常想要(需要)完成的任務,即使那個任務有點困難,我也常常會發現自己能夠不知不覺中專注於那項任務五、六個小時。

如何在協調工作時一秒惹怒團隊?

最近我總在專案管理的課程中,談到與團隊協商工時的時候,分享到:如果 PM 想要一秒惹怒團隊、一開始就撕裂信任基礎,那麼就儘管用這三句話開頭:1. 為什麼?這句話若加上不對勁的語氣,隱含的是「質疑」。就算,你本來並無惡意,只是想要更了解對方的工作。比如:你「為什麼」會需要這麼多時間?當團隊一開始就感覺「被質疑」,直覺反應就是立刻升起一道堅不可破的防衛牆,反而把努力都用來捍衛自己的立場,接下來就是找出八百個理由來證明和守護自己的預估合理性,都是 PM 根本就不懂還想亂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