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專案治理

人力不足不是你想的那樣:預算不夠補人力時,你還是能從流程優化做起

每到年末年初的時候,都是各大公司企業準備來年的預算和人力需求的當下,其實這事的本質並不複雜,只要先確認自己所負責的部門是屬於哪種責任中心。大部分公司的做法都是依來年的目標,回推目前的資源缺口,然後做為明年要增補、調整員額的依據。表面上看起來簡單,不就是套個公式嗎?但多年的觀察心得:「我們知道該做,但人手不足啊!」這個理由,幾乎可以穩坐許多任務推展不開、一堆事情掉在地上沒人接棒的榜首。如果這公式這麼有用,怎麼會有人手不夠的問題呢?我歸納出兩個關鍵的原因。

該用OKR還是KPI?實務上三個迷思與四個建議

最近刮起一陣OKR旋風——這個問世許久的老東西,居然一夕翻身,炙手可熱。也因此,我接到許多苦主的求救,個個倉皇不安: 「老闆最近也想導入OKR,叫我們先研究看看,我該怎麼開始?」 「公司裡有用KPI,但老闆也想用OKR,這要怎麼辦?」 「OKR是不是要讓主管先學會?還是大家都要懂?」

公司明明有管理,為什麼還是一團亂?先搞清楚你的組織類型,以免誤入管理盲區

這十幾年來,我觀察過許多企業在專案管理上的重大發展,也跟許多企業經營主管聊過,常被問到許多問題,今天,我想先聚焦在各種「組織類型」上,聊聊我多年在企業中觀察到的,這幾類組織可辨識的特徵。

會賺錢就是好公司?賺錢公司其實有兩種,你現在待的是哪一種?

2018下半年我跟Joe做了一個嘗試:開始與大陸的教育機構合作,把ProjectUP的管理課程帶去對岸。我們很好奇這幾年在台灣很受歡迎的專案管理課程,換了地方,換了學生,會發生什麼事! 教了兩個梯次,接觸了上百位學生,我的結論是:不虛此行。尤其在接觸了好幾位年輕的創業者後,讓我深深感受到兩岸的產業環境還真是大大地不同

專案裡,沒有任何規則是可以直接套用的!

很多員工常誤解管理的本質,所以很在意做某些的事情,是否符合「定義」。但這常常會讓你跟老闆的認知產生衝突。你覺得老闆做某些決定違背「規則」,但老闆更在意做這些事情能否達成效果。因為高階主管、甚至老闆唯一在意的:「只有做這樣的事情,能不能讓公司更好?」能讓策略更貫徹、能讓營運更輕鬆,那這些管理制度就有意義;如果沒有效果,那無論你再符合PMBOK、Agile、Prince2或是任何原則精神、或是無論這多跟任何甚麼大公司的政策表單一致,都是毫無意義的。

管理是一種態度,一種要求把事情做到、做好的態度

總經理:「對,這是我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才累積來的,我覺得企業的管理不見得需要很多規章,它有時只是一種態度,一種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到做好的態度,一開始是我要求這些主管,他們也會要求自己的部屬,時間久了,我不用要求大家也會這樣做,因為這已養成一種習慣了,但我不會改變我『要求』的習慣,因為我認為只有當我持續要求,所有人清楚我對希望把事情愈做愈好的態度,他們會更努力找尋進步的空間,而不會流於形式。」

企業專案治理 初探

所以如果你打算只開一間店,我猜你的經營重點,恐怕會擺在找個有能力的廚師、找個人潮聚集的地點、想辦法壓低經營成本、好好訓練服務人員等相關事宜上。 就算你完全不會煮菜,只要願意花錢雇個有能力的大廚,你就可以把一切事情都仰賴在他身上。 不過這位廚師可忙了。 他需要設計菜單、採買食材、並在廚房實際烹飪,所有流程可能也搭配著他來設計(送菜、跑堂、點餐等)。 換句話說,他大概是整間店的靈魂人物。 有甚麼資源,都應該投資在這個角色身上,所有人都應該配合他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