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賺錢就是好公司?賺錢公司其實有兩種,你現在待的是哪一種?

會賺錢就是好公司?賺錢公司其實有兩種,你現在待的是哪一種?

2018下半年我跟Joe做了一個嘗試:開始與大陸的教育機構合作,把ProjectUP的管理課程帶去對岸。我們很好奇這幾年在台灣很受歡迎的專案管理課程,換了地方,換了學生,會發生什麼事!

教了兩個梯次,接觸了上百位學生,我的結論是:不虛此行。尤其在接觸了好幾位年輕的創業者後,讓我深深感受到兩岸的產業環境還真是大大地不同。

舉個例子,有位看起來頂多30的年輕女生問我:「老師,我旗下的業務同仁都很賣力,但他們都各搞各的案子,彼此都不合作,很多是事情也都不跟我報告,都是出了大事兒才告訴我,我倒底該怎麼辦?」

我心裡想這位女生應該是個沒啥經驗的小主管,團隊回報是很基本的管理問題,於是我順口一問:「妳手上管幾個業務員呢?」對方說:「目前1,000多位!」我下巴差點沒掉下來!(後來得知她是某知名微商的創辦人)

這樣的例子真的很多,還有另一位學員是位帶領六七十位員工的主管,卻從沒聽過SOP這玩意兒。我問他平常怎麼管理員工,他說:「就不斷地開會呀~遇到犯錯就一個個指正,所以我快要累死(跟氣死)啦!」

在管理知識與制度極度欠缺的狀態下,他們的公司賺不賺錢?賺,而且賺翻了!既然如此,又何必還來惡補管理課呢?我問過他們這問題,得到的回答是:「老師,我們以前忙著搶錢,沒空學。現在發現,再不搞好管理,公司要出事啦!」出什麼事?有其他同學在,他們不方便明說,但我完全理解。自2008金融海嘯後,全球維持將近10年的榮景,終於在2018明顯下滑,身邊不只一位朋友的公司開始出狀況,正應驗了那句老話:「海水退去,才知道誰沒穿褲子」,這條保護企業「重要命脈」的褲子,無疑就是管理與制度!

我自己是管理顧問出身,當然知道管理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但老實說,也就是最近幾個月,看到身邊朋友公司出了問題,我才真正強烈感受到,對一位事業主來說,「賺錢」與「經營」根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一家很會賺錢的公司我頂多給它50分,除非它還有另外50分的經營能力,否則所謂的「賺錢」很可能只是當下一個短暫的狀態,就像我們不會因為某人買對一檔股票賺了錢,我們就認為他是投資大師一樣!

小米雷軍有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而更多時候,馬雲這段話讓人更有感:「豬碰上風也會飛,但風過去摔死的還是豬!」(最近大陸的豬還真可憐~)

順著這話講(沒罵人的意思)這些急忙來上課的企業家就是飛在天上的「金豬」,而且是最敏銳的一群,他們感受到景氣循環,風終將止歇,趕緊開始編織管理制度這張「降落傘」,期待這次平安著陸,才有迎接下一次風口的機會!

這些年來我一直有種感覺,打造一間企業就像打造一台飛行器。同樣能帶著團隊飛上天,但很多人造的是「火箭」:一飛沖天,卻無法降落,也無法重複升空(給太空迷:我知道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例外啦!)。而我心中真正崇拜的創業者,則致力打造一台能起飛,能平順降落,並且重複使用的「飛機」!

飛機起飛時沒火箭那麼快,那麼猛。飛行高度更遠遠不及。但飛機能在各種天候下,一次次地達成任務,帶著乘客(客戶、團隊)到達目的地。就像台灣有不少「隱形冠軍」企業,他們極少出現在商業頭條,但景氣差時他們穩定存活,景氣好時他們收割成果。歲月對個人來說或許是把殺豬刀,但對企業來說則是一把「雕刻刀」,在時間的雕琢下,才能看出哪些企業最經得起考驗!

不管是上班或是當顧問,我自己服務過的企業也不少。我想跟求職朋友分享的是,一定要找「重視管理」的經營者與公司,才能踏實地累積自己的專業。這邊提出幾個觀察點:

業務方面:
你的公司是否只重視業績數字,但對業務流程與業務的教育訓練意興闌珊?

品牌行銷:
你的公司是否只專注在活動造勢或是網路流量,而不是透過優良產品來為品牌打底?

專案管理:
你的公司是否把專案成敗都歸諸於PM的個人能力,而對建立專案制度漠不關心?

財務方面:
你的老闆是否對公司財務欠缺理性規劃,公司一虧錢就立即裁員或縮減員工福利?

日常營運:
你的公司是否大小事都靠開會解決,老闆對於制訂SOP或是決策準則懶得下工夫?

員工教導:
你的公司對於員工疏失總是傾向找出兇手予以懲罰,而很少針對制度面去檢討?

領導風格:
你的老闆是否把成功歸諸於自己的才智,而很少用謙遜的態度面對市場的變化?

如果以上答案有很多的「是」,而你的公司確實也賺錢,那表示你可能搭上了一座上升中的火箭,不算壞事,但請事先為「硬著陸」做好準備,你的公司善於起飛但無法降落。如果都是「否」,而公司也營運正常,那你很可能搭上了一台商用客機,值得久待,並且好好學習當中的管理技巧,成為自己的養分!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