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萌生這個想法嗎:「在平日一到五的工作下班之後,明明還有晚上四小時,你的心裡卻只期待週末趕緊到來。」如果你一心只期待週末要徹底放鬆和耍廢,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恐怕不適合你。如果你曾經想趁周末打造「斜槓副業」,卻又遲遲沒有時間動手,那麼這今天這本書或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這本書在說什麼?
《原子時間》這本書的作者是韓國時間管理達人柳韓彬,她從本業是獸醫開始,利用平日晚上下班的時間,擔任話劇與電影演員、成為 YouTuber、設計獨家的筆記商品,她透過行動證明了「週一到週五就能達成目標,不必一定得等到周末才開始。」這個理念。
她自己身體力行做到了上班的時候全心全意,下班的時候專注投入自己的「第二人生」。她發現,當人們對平日的全職工作感到倦怠時,有另一個精神寄託可以讓自己注入心力,反而能讓日子更加飽滿充實。這本書,就是她在正職時間之餘,運用平日晚間四小時打造出自己斜槓事業的旅程,以及一路上走來的時間管理祕訣分享。
她認為,即使自己不一定能成為最菁英的上班族,也要成為下班後充滿活力去做各種有趣事情的人。這本書就是她的人生實踐。除了個人故事之外,她分享了制定目標的方法、晚間計畫的安排、養成習慣的訣竅。從她平易近人的親身經歷當中,我們會找到感同身受,並且可以用來付諸行動的四種小技巧。
1. 如何找出下班後能做的事?
作者透過自己的實際經驗,展示了如果你把「每天下班後的四小時」善加利用,長期累積起來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她不希望「等到退休」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也不希望只能「等到周末」才能做自己有興趣的副業。她把握了每天下班後的所有時間,全心投入自己充滿熱情的事情。她給出了三個下班後的建議:
讓你有一點忙、但壓力小的事
一開始,要充分利用晚上時間並不容易,畢竟下班後容易因為精疲力竭,缺少了行動的力量。選擇在下班後從事的斜槓,一定不能讓自己感覺跟上班的工作內容一樣累,否則一定會提早耗盡自己的精力。必須選擇是自己真的喜歡,感興趣的事,例如看個電影但記錄心得、享受音樂但記錄感想。
要計算時間和金錢成本
作者曾經在一開始太過衝動,太快就投入了大筆資金開發 App,後來發現經營的時間和成本不堪負荷,最後不得不中止了計畫。這個教訓告訴她不要選擇自己負擔不來的斜槓,尤其是投入金錢的選項,都必須精打細算後才做出決定。
要有放棄的勇氣
回顧過去,她遭遇失敗和放棄的例子更多。例如她想拍美照當 IG 網紅,放棄。想挑戰音樂劇演員但歌唱不夠好,放棄。想學繪畫和影像軟體但太粗線條,放棄。想經營流量型部落格但失去興趣,放棄。前面提到開發 App 成本太高,放棄。這些快速的失敗和放棄,讓她更快速地找到了她真正熱衷的斜槓副業:經營 YouTube 平台和開發紙本筆記本產品。
「盡早失敗,經常失敗,但是在失敗中不斷前進。」 ── 管理大師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
2. 制定目標的方法
設定目標四步驟
作者給自己設定目標的方法有這四個步驟,分別是「長期」的大目標和尋找意義,以及「短期」的釐清方向和行動方案。透過四個步驟的思考,就可以把目標逐漸拆解成計畫,將計畫拆解成行動。
- 大目標:非常想要達到的長期目標。
- 尋找意義: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
- 釐清方向:現在我在哪裡?該完成的事情和任務?
- 行動方案:為了持續朝方向前進而採取的小行動。
曼陀羅思考法
日本棒球巨星大谷翔平從高中的時候就用「曼陀羅思考法」來確立自己的長期目標。這是一個總共有81個格子的計畫表。正中央的九宮格裡面,正中心的那一個空格是「核心目標」,圍繞在旁邊的八個就是「次要目標」。在這個九宮格四周,又有八個九宮格,分別是依據八個次要目標所衍伸出來的「行動步驟」。這些行動步驟盡量是可以量化、可以達成、有期限的。
3. 晚間計畫的安排
每日記錄和回饋
作者很擅長使用「功能性筆記」這種手寫筆記的方式,記錄每一天生活做過的事情。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找出時間溜走的空隙」。只有當我們把事情記錄下來,才有足夠的線索讓自己回顧,去找出到底在哪先事情上面浪費時間、在哪些事情上面做得很好該持續下去。腦袋很不靠譜,無論手寫或數位方式至少挑一種開始記錄。
時間軸計畫表
作者會把每天晚上想要做的事情,都透過手寫計畫表的方式寫下來,等於是用一種「有意識」的方法在運用每天下班的時間。不過她也提醒了:「計畫是為了幫助我們而存在,並不是為了監視和囚禁自己而制定的。」如果當天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狀況真的太過疲累,也不一定要強迫自己完全照計畫走,偶爾知道該如何變通才是長久之策(同樣的觀念在《彈性習慣》這本書有更多著墨)。
如何避免浪費時間
明明規劃好時間,卻不知不覺就在荒廢中度過,恐怕是許多人遇過的問題。作者認為適當的休息是必要的,但是問題不在追劇,而在於你有沒有真的充電。只要有充電的感覺,就是好的休息;如果休息過後覺得心情很差,就是在浪費時間。她認為,時間管理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休息,而是既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好好工作。所以,在規劃晚間計畫的時候,記得把休息充電的時間放進去,讓自己「有計畫性的充電」。
4. 養成規律習慣
思考像大人,行動像小孩
如果你想建立的習慣,太過於僵化和淪為常規,反而會讓自己有在「吃苦」跟「受鞭策」的感覺,這往往不利於採取行動。作者認為重點是「無論如何都要有趣」,例如她的朋友想建立居家健身的習慣,就買了顆亮晶晶的鏡球放在房裡,打開五光十射的燈光,營造一種嗨翻天的感覺。讓習慣本身充滿樂趣,才會樂此不疲。
社群的力量
書中有一段讓我獲得啟發的部分,是作者她創立了一個「社群」。這讓她的觀眾可以加入社群,彼此之間可以互相監督,增加動力,也能讓人更有續航力。她的實際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在社群內看到其他人長期寫紀錄之後所產生的變化,或多或少都能獲得信心。同儕的力量是我之前一直忽略的元素,透過這本書的實際案例也讓我產生了其他靈感。
不求做得好,但求做得久
作者引用了一些培養習慣的經典《原子習慣》書中精華,,她認為:「長期的可持續性,會比當下完成的品質還重要。」即使是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持續去做,最終會累積出人人稱羨的成就;至少,也能成為令自己生命更滿足的能量。不一定要事事求完美,而是要讓採取的行動可以持續下去。
後記:社畜也能變老虎
我很喜歡作者在《原子時間》結尾說的一句話:「喜歡的事認真去做,討厭的事情讓它變得簡單。」的確,有趣的事情再怎麼做也不容易厭倦;而把討厭的事情簡化跟效率化之後,有時候會獲得一種另類的成就感。這本書強調的是下班後「傍晚時間」的應用,我認為同樣值得培養的是每天的「晨間習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小時的力量》和《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兩本書。
另外,作者追求樂趣的同時,還能幫助其他曾深陷同樣問題的人,正是因為她懂得善用如「原子」一般細微的所有微小時間,該投入就投入,該休息就休息,最後終於從原本「隨波逐流」的社畜搖身一變成為擁有「自我主導權」的老虎。樂趣和成就,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最近我聽到一句很棒的話跟你分享,矽谷知名的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維坎特(Naval Ravikant)曾經說過:「對行動要感到迫切,對結果要充滿耐心。」對於下班後的時間該怎麼應用?要有迫切的感覺,先開始嘗試看看再說。這麼做會有什麼結果嗎?要保持耐心,事情不會一夕之間改變,長期、持續、習慣和時間是你最好的朋友。
最後,你想要花很多力氣開始新生活卻輕易放棄?還是輕鬆地從小事做起然後能持續下去?端看你怎麼應用每天下班之後,每一段像原子一般微小的零碎時間。
「人生不是逝去,而是填滿。我們不是虛度一天又一天,而是用所擁有的去填滿。」 ── 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想知道更多關於閱讀的大小事嗎?也歡迎您聽聽我的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