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Mail)來了

20110116_大陸康熙和韋小寶 

金庸的武俠小說我想大家應該很早以前都讀過了,但我是在大學畢業之後才開始接觸,而且最近才終於讀完「鹿鼎記」這個長篇。結尾金庸大師寫了一篇附錄,是關於「康熙朝的機密奏摺」,讀了覺得相當有意思,不知道看過鹿鼎記的人有沒有印象?

這篇講的主要是康熙皇帝為了能掌握地方輿情,建立了一套非正式的通訊機制。原本地方官吏奏事給皇上要透過「通政使」這樣的通訊部門,奏摺需經過層層審核和批示才會傳到皇帝手中,類似現今的公文制度。康熙嫌這樣速度太慢,而且擔心有些官員可能怕風聲走漏,不願意回報一些弊端,所以就要求幾位親信的大臣用密奏的方式,透過宮中太監直接把密摺轉交到康熙手中,皇帝直接批覆,中間不會有第三人得知。後來發現效果不錯,便擴大到皇帝親信以外之人,連普通地方吏治或是京城裡的行政要員,都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直接密奏皇上,效果跟現在的Email也差不多了。所以在鹿鼎記中,康熙皇帝對於江湖上的大小事情,還有韋小寶在外頭搞的鬼花樣,都聊若指掌,多少是有歷史根據的。

鹿鼎記這篇附錄引用了不少奏摺本文,我覺得有意思的是,想像中給皇上的奏摺談的都是軍國大事,但這些密奏中其實有不少內容和一般朋友同事間的八卦差不了多少,很多都是些小事,所以有人稱這些密摺叫做「晴雨摺」。比方說大臣王鴻緒給康熙的一封密奏中就提到:江寧巡撫宋犖(讀作「落」)的兒子叫宋筠最近來京城考試,跟旁人提起他老爸得了「暈病」,今年暈過一次,剛到揚州又暈了一次,接下來頻率增加,但轉醒了之後仍可工作…之類。因為這位宋犖是康熙很看重的大臣,大概因為這樣,皇上便要王鴻緒訪查一下他的健康情形。除此之外,這些密奏之中也包含了不少地方上的民生數據,比方說降雨量、米價、百姓的閒談、和一些地方上發生的案件之類。基本上這些林林總總的訊息,就構成的康熙每天必讀的社會版、財金版、還有醫藥版新聞,這大概就是現在常說的「庶民經濟」吧!

從這些奏本中可以看出來,康熙不是那種高高在上不知民間疾苦的皇帝,比方像下面這一篇康熙給王鴻緒的手諭:「前歲南巡,有許多不肖之人騙蘇州女子。朕到家裡方知。今年又恐有如此行者。爾細細打聽,凡有這等事,親手密密寫來奏聞。此事再不可令人知道。有人知道,爾即不便矣。」這是說康熙去年下江南巡視時,有詐騙集團假借替皇上選秀入宮的名義,欺騙蘇州女子(原來星探詐騙是清朝就有的老梗了!),所以今年南巡特別交代大臣要調查此事,而且要低調進行。另外金庸在文中也提到,康熙非常重視這些第一手的資訊,每天一定逐篇親筆回覆,就算沒有特殊指示,也會批「是」或是「知道了」三個字。據說康熙每天至少要批這樣的奏摺50-60本,還一度得了網球肘之類的病,無法提筆,還是繼續用左手批示,真是一位超認真的皇帝,看來清初的盛世並非偶然。

我自己在寫email時,心理總有個矛盾,我個人喜歡用口語的方式和人溝通,但公事上的email太過口語又太過輕浮,似乎該四平八穩,不帶太多情感比較好。比方說,我想提醒客戶下週開會前,一定要準備好必需的文件,email中我大概會這樣寫:「想和您確認下週會議所需要的資料是否備齊,如需任何協助還請與我聯繫。」但我其實比較想這樣寫:「XX經理,上次開會有提到,我們需要這些文件以便在下次會議中討論,不要忘記囉!需要幫忙說一聲,否則下週的會議也就沒意義了!」後者感覺比較沒禮貌,不夠Business對吧?但我覺得因為帶有一些迫切性的語氣,事情比較不會被忽略。看了康熙和臣子間的書信往返,感覺古人似乎更擅長在信中投入情感,甚至帶一些幽默。

李煦是另一位被重用的大臣,也常當康熙的「報馬仔」。可是有一次他老糊塗了,寫了一封給皇上請安的摺子,但結尾又順帶提起江南某位大臣生病過世的消息(大概像這樣:皇上萬歲萬萬歲,喔對了,那個老張最近掛了!)。在當時「請安」和「訃聞」這樣的混搭是犯了嚴重的忌諱,有詛咒皇上的含意,兩事一定要分開呈報。康熙看了當然很不爽,但還是饒了他,在回信中除了斥責也虧了李煦一下:「請安摺子,不該與此事一起混寫,甚屬不敬。爾之識幾個臭字,不知哪去了?」李煦看了當然嚇到不行,趕緊回奏了一長篇請罪文,然後康熙就回:「知道了」。

另外有一段顯現出君臣間的情誼,還挺感動的。江寧織造曹寅(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爺爺)也是康熙重臣,當時染上瘧疾,李煦前去探病之後,上奏康熙請求賜藥,康熙是這樣回覆的:

爾奏得好,今欲賜治瘧疾的藥,恐遲延,所以賜驛馬星夜趕去。但瘧疾若未轉泄痢,還無妨。若轉了病,此藥用不得。南方庸醫,每每用補劑,而傷人者不計其數,須要小心。曹寅元肯吃人參,今得此病,亦是人參中來的。金雞拿專治瘧疾。用二錢,末酒調服。若輕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後或一錢,或八分。連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瘧疾,此藥用不得,須要認真。萬囑,萬囑,萬囑,萬囑!

堂堂「康熙大帝」送藥給臣子,簡直跟「鐵牛運功散」廣告「阿榮」的老母差不多,細細叮嚀,殷殷企盼,結尾還連續用了「萬囑」四次,加起來一共是四萬囑,不管哪個臣子看到皇上這樣要求,心裡的OS恐怕只有:「保庇,保庇,保庇,保庇」吧!

建議大家去看看金庸這篇原文,要比我這篇摘要精采多了。朕現在覺得看「康熙」比看「康熙來了」還要有趣,今日就此退朝吧!

附註:相片裡是大陸版鹿鼎記的兒時康熙和韋小寶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