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朋友在規劃公司的管理方向,列了一個計畫要推動的管理規則,並拿來問我的意見。
我是大概知道他們公司的狀況。 他們是個消費性3C產品的公司,但營運主軸一直不明確,老闆在數個產品線中猶豫不決。 而這也讓各主管對於營運方向有了各自解讀(權勢)的空間。 先別說產品線之間吵雜不休了,光是同一產品中都分好幾派。 有一派覺得案子中功能豐富會是成功關鍵;有一派覺得Time to Market是關鍵;剛好也有一派希望成本管控要很仔細(真巧,金三角各有擁護)。 加上中階主管對於管理的概念很薄弱,法制精神不夠強。 過去都是靠強人來維繫著。
這其實根本不是個專案管理的問題。 我自己的經驗是,在這組織中根本還沒資格談甚麼專案管理;要談專案管理前,好歹該把「到底要管甚麼以及為何要管」的爭議釐清出來。 不然呢,在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清楚的內部共識前,定義任何管理規則最後都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解決。 大家表面上同意,私底下還是照著自已認知的做,最後苦的就是定規則的那個人。 (關於「到底要管甚麼以及為何要管」這概念,可以參考 重文輕武、重武輕文 - 專案與業務該重視誰的爭議)
我跟他講,他也理解,也同意。 不過,他有他的壓力,他老闆相信「規則」能改變一切、並讓公司獲利。 所以我給他幾點足以自保的建議後,也就只能這樣了。 (不過好在他只需要訂規則,成效跟他無關了:D)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之前Bryan的一篇文章 醫生、建築師、與管理顧問,他提到這段話:「顧問的角色類似運動教練,他幫企業擬定一套系統化的方法,輔導成員進行想要的改變。 「工具軟體」和「PMBOK方法論」只是工具、手段,絕不是最終的目的!」
我覺得這是大家可以拿出來重覆咀嚼的的一段話。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當顧問,但我們總會在某個時間點有機會參與到組織、或是部門內的一些改造事宜。 大家也或許都有機會碰到如我朋友那樣的狀況。
我是覺得,規則與流程,往往是最後的一個「共識上的整理」。 大家對目標都有共識後,才把作法標準化的最終手段。 但若沒有共識為基礎,甚至連管理重點、策略目標在哪裡都還爭議很大時,勉強定義管理流程,只是自己砸自己的腳。
這篇文章的概念其實很深,我之後會再來重頭談起,但在這之前,我打算先用一個三國演義的章節做個暫時的結尾! :D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沈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於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雲而已;此正如病勢尪羸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於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
是,人染沈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
請大家都別忘了這段。
延伸閱讀
你在找聖杯嗎?
團隊運作之 民主不永遠是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