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專案治理

你的組織有需要PMO嗎?

專案管理這件事情因產業需求終於慢慢開始受到了重視。 不過可惜的是,在台灣很多單位還只是一種跟風的流行。 前幾年大家比賽考PMP,後來企業發現個人證照對公司經營的實質幫助有限,所以這兩年PMO也開始「受到重視」。 周圍開始有些朋友來問我:「我該去上某單位辦的PMO辦公室課程嗎?」。 也有人問我:「我們公司成立PMO並派我去規劃,可是我到底要做甚麼?」,或是「我被指派研究一下PMO成立的事宜,你有甚麼表單可以給我用?」。 看了這狀況,不免讓我又憂心起來。 數年前我寫了篇「你該去考PMP嗎?」、前一兩年我寫了「專案管理的騙局?」都是在談這類一窩蜂趕流行下

醫生、建築師、與管理顧問

回台灣創業轉眼間超過一年了。這一年來,和朋友及客戶閒談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對於我所從事的領域,也就是專案管理顧問這件事還是不太了解,但卻聽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找所謂的顧問來協助企業轉型。這些案例說實話,失敗的多,成功的少,不少企業白繳了學費不說,還造成人力時間的浪費,真的真的非常可惜。讓我忍不住想跟大家談談我所了解的這個產業。

團隊運作之 民主不永遠是政治正確

之前寫了一篇跟搬冰箱有關的故事 (沒有壞人;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安全感)。 那篇談到放任大家的好心流竄時,最後可能反而帶來不好的結果。 這兩天我又想到在11/27日那天第一次上「連猴子都能學會的專案管理課程」時,也發生了一件類似且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活動中,其中兩組有人出來積極的整合大家並做出決策;而另外兩組呢,則是採取集體決策的模式。 在活動結束討論時,我就對同學拋出了一個問題:『我注意大家在前個活動中採取著全然不同的運作方式。 有人是權威式、也有人是民主式。 請大家談談你們的想法?』 有趣的事情倒不是大家有不同做法,而是在我丟出這問題後,所有

好吧,我全招了!

老僑前幾天在文章講到過往的顧問經驗,他說: 我不敢說這樣的我們有比別人多知道些甚麼東西。我只敢說我們因為這些經驗,倒有比別人更多對於失敗的體驗與觀察,也有過更多感受到複雜組織所帶來的挫折感與震撼。並因為這些挫折感,在這十年中思考了很多一般書上沒能簡單描述的東西。 這段話觸動了我自己內心一直想說卻難以啟齒的一些事情。這幾年擔任企業顧問,在跟客戶和自己老闆的交手過程中累積了一些感想。我有寫工作筆記的習慣,回頭看看這些筆記,還真有不少是「錯誤檢討」和「事後教訓」之類的自我反省。在管理這個領域,「正確答案」其實很容易找,全都寫在書裡了,但你我

沒有壞人;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安全感

最近家裡的冰箱無預警的壞了。 我找了位維修人員來看,拆開來看了半天,最後跟我說是壓縮機壞了,換個新壓縮機要$7000元。 想想修理並不划算,所以就上網訂了一台新的冰箱。 PCHome效率很好。 下訂沒兩天,電器行的人員就跟我聯絡了,說他晚上會送到。 到指定的時間,果然電鈴準時的響起。 只是開了門後,就開始有點奇怪了。 因為,怎麼久久都沒見到人上來? 雖然我住的地方沒有電梯,但畢竟只是二樓,冰箱也不是超大台那種,半天都沒動靜實在古怪。 我穿了拖鞋探頭出去看,發現一位年輕的女性在樓梯的轉角指揮。 而後面則是跟了一位約30

動機,單純的力量 (單純嗎? 唔,我可不確定…)

最近看完了動機這本書。 這本書談的是人的工作動機及組織激勵。 書的架構分成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談的是關於激勵理論的崛起與式微。 後面兩個章節談的則是他認為更好的人力管理做法與一些技巧。 本來我很少寫讀書心得的。 但是這本書在看後半段的同時,我一直有種隱隱不對勁的感覺。 這跟之前看那本「Peopleware」時有類似的感覺。 之前讀Peopleware時,只是直覺上覺得怪怪的。 但這次,我讀到後面章節時,因為剛好跟我這幾年的經驗有著明確出入,所以很明確的查覺到這不太對勁的感覺到底是從何而來的。 思考了數日,想藉這篇文章摘記幾點書中的內容,也想順便談

組合管理之 三個關鍵

  上篇提到專案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這件事情,也提到組合管理這件事情需要的是「使命」、「組合篩選機制」、以及「專案監控」三個層面的機制。 「使命」這部分最難,沒有這東西任何管理機制都可能徒勞一場。 但也還好,因為這畢竟不是我們大部分的人能夠去左右的東西,往往是公司的營運團隊會去傷腦筋的事情。 但對大部分人而言,了解組織的最終目標卻還是有必要,畢竟這是一個我們隨時檢視做的事情是否有對應到大方向的一個主要指標。 換言之,這東西確定後,才能轉化成所謂「篩選機制」,也就是用來評量某一專案到底是否值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