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了什麼清單」翻轉待辦清單,克服拖延症

用「做了什麼清單」翻轉待辦清單,克服拖延症

大多數待辦清單工具的設計,都是「消去法」。我們消去愈多,代表生產力愈高。但偏偏要做的事情永遠消去不完。 
 
如果試試看「累積法」呢?把每天的待辦清單,翻轉成「做了什麼清單」。不是消去要做的事情,而是記錄剛剛做了什麼: 
 

  • 讓我們先看到做了什麼,而不是還沒做什麼 
  • 鼓勵自己增加做了的事,而不是逼自己消去還沒做的事 
  • 這是一份完成清單,而非未完成清單 
  • 幫助自己更有成就感、更有動力 
  • 從修正已經做到的事情出發,一樣是一種成長 

 
待辦清單設計好了,但每天結束後,很多都沒辦法勾選?看著很多還沒勾選的待辦清單,反而壓力更大?更容易拖延? 
 
沒關係,讓我們先放下這個問題。 
 
與其去想辦法把待辦清單都打勾,不如試試看另外一種作法: 

先不管我還要做什麼,先筆記下那我剛剛做了什麼?現在在做什麼? 

 
這篇文章,我來分享一個自己會練習的小技巧。 
 
尤其當我遇到很挫折、很懶散、很沒有動力的時候, 我會把待辦清單,改變成寫下「做了什麼清單」。 
 
「做了什麼清單」有幾個執行步驟。讓我一步一步分解說明。 
 

  • 可以的話,先推進這些進度,但不可以也沒關係! 
  • 接著,無論做了什麼,都記錄下來自己實際做了什麼 
    • 一邊做,一邊記錄,跟著時間排序完成的事情即可 

  • 如果設定的進度一直沒有做? 
    • 就想想有沒有跟這個目標專案有關,我可以做的其他事情。 
  • 總之立刻做點什麼,並在清單留下紀錄。 

例如下圖中,我在拖延著「修改網路成功開店線上課大綱」這個任務,但我試著先做同個專案裡的其他步驟,例如先把簡報草稿交給同事美化、先確認錄影時間。 
 
然後,繼續在「做了什麼清單」中,補上我實際做到的步驟。 

  • 在每一天的清單中,無論自己有沒有辦法打勾待辦清單,都要記錄剛剛做了什麼 
    • 就算是上網、發呆、偷玩,也要筆記下來 
    • 無論決定的事情有沒有做,但時間的流逝中,我們一定做了一些什麼 
    • 所以這份清單,應該一定會逐漸增加「做了什麼」 

例如下圖中,下午有段時間我分心了,去看了 Feedly 的新聞,但無論如何,都把剛剛做了什麼,記錄下來。

如果臨時出現一些要記得做的瑣事,放到清單最下面,有空就做。 

  • 於是一天結束後,任何人都可以有一個長串的「做了什麼」清單。 

這樣一個「做了什麼清單」,任何工具都可以做得到,無論是我用的 Evernote ,或是紙本筆記,還是一個簡單的 TXT 文字檔都可以,也不需要什麼特定的 App 或功能,記錄起來簡單快速。 
 
但是,練習看看「做了什麼清單」,可以帶來幾個效果: 
 

  • 一開始,可能「做了什麼清單」會很傷人,但是還好只有我自己看到。 
    • 因為上面可能如實記錄了我常常分心去上網、發呆。 
  • 但這時候,我們會明確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中,我們必須「做點什麼」,才能創造意義。 
    • 就算不是安排好的困難事情,但如果做了一些好事情,那麼我也會比較有成就感。 
    • 於是為了讓「做了什麼」清單更有意義,即使在逃避中,我也開始學會做一些有價值的小行動。 
  • 漸漸地,做了什麼清單,可以幫助我更明確的評估每一天的行動效益: 
    • 我開始看出自己如何偏離目標。 
    • 我開始看出自己浪費了多少時間,而這些時間其實可以做點什麼。 
    • 就算不是做了排在待辦清單上的事情,也可以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你常常對待辦清單拖延,或許可以試試看這個方法。 

寫寫「做了什麼清單」,相對沒有壓力,能夠清楚看出自己每一天到底都做了什麼,於是也可以提供自己明確的修正與提醒。當真的完成許多有價值的小行動時,我也能明確看到,獲得滿足的成就感。 

當然,克服拖延還可以有許多方法,這只是其中一種。有需要的朋友,還可以參考:[克服拖延不靠意志力,你需要這三個簡單可行技巧]、[克服拖延 5 個進階步驟,以養成閱讀學習等生活習慣為例]、[做計畫反而更拖延?練習「未計畫時間表」,自製範本範例下載]等文章。 

也歡迎大家參考時間技客系列文章: 

總論:幫你的時間管理方法健檢,如何挑選時間管理工具?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