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跟搬冰箱有關的故事 (沒有壞人;只是因為大家沒有安全感)。 那篇談到放任大家的好心流竄時,最後可能反而帶來不好的結果。 這兩天我又想到在第一次上「連猴子都能學會的專案管理課程」時,也發生了一件類似且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活動中,其中兩組有人出來積極的整合大家並做出決策;而另外兩組呢,則是採取集體決策的模式。 在活動結束討論時,我就對同學拋出了一個問題:『我注意大家在前個活動中採取著全然不同的運作方式。 有人是權威式、也有人是民主式。 請大家談談你們的想法?』
有趣的事情倒不是大家有不同做法,而是在我丟出這問題後,所有人居然都「不約而同」否認自己團隊有任何權威狀態存在。 不管是原來努力主導方向的人、或是原來在過程中被主導的人,全都努力跟我解釋說,「剛剛內部其實都有充分討論,而且絕對是集體做出決議的」。
大家很可能害怕我與Bryan覺得任何的團隊不夠民主,而被我們責難,所以才這樣慌忙解釋。
這點讓我覺得很好玩,但也讓我覺得害怕。
好玩是深深嘆弗社會教育成功的把民主思維落實成為僅次於環保議題一般普遍「政治正確」的思維。 害怕的地方也剛巧就在點上,大家居然根深蒂固的覺得民主是唯一正確的管理手法。
但我得說,我從不覺得任何專案組織該走民主決策制。 甚至我的認知裡,民主制度是一種最平庸的管理手段。 用在國家治理上或有其不得以的狀態,但企業與團隊該小心這方法可能的缺點。
民主制度的缺點,在於他平均了大家的意見。 很有能力者的見解必須妥協於沒甚麼能力者的意見,最後的結論必然是個不上不下的東西。 如果大部分人的能力都很好,那或許能得到個尚可的結論;但如果大部分人的能力都不好時,民主得到的就往往是個很差的結果了。
就像股票均線一樣,長期而言這條線一定只會是在價格高點與低點的中間擺盪。 民主決策也是如此,得到的結果一定是「決策團隊中最聰明的那人與最笨的那人意見的平均值」。 聰明人多,平均往聰明那端靠攏;聰明人少,平均則自然往笨人那邊靠攏。
這也是為何那些中東或是非洲小國貿然走民主模式下,國力反而更加一落千丈。 因為當連那些不識字的人都能主導其他人的生存方向時,自然得出的是個Below Average的政策與方向。
國家運作上面非這樣不得以。 因為人民難以更換居所,你很難因為不喜歡某個土地,馬上決定明天移民去別處。 所以在國家的政治運作上,讓每個人的意志都參與決策,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思維。 但在商業團隊合作這件事情下,我覺得強調民主就有其盲點了。 因為若真覺得在某個團體中,自己跟別人的理念或經驗有很大差異時,與其非要跟別人爭執並說服對方,還不如尋找一個理念相同的團隊來的更簡單。
換言之,既然找理念相同的團隊所花的力氣小於說服別人,其實沒甚麼道理硬要搞一群觀念不同的人在一起,然後努力去平衡大家的觀點。 這是在組織遊戲規則的建立上,一開始就不該存在的事情。
我與Bryan後來有聊到這問題。 我們都覺得,若一個團體之存在是為了要達成某個目標為導向(如完成專案)時,最有效率的團隊模式絕對不是民主,反而應是所謂「外科手術團隊」。 (是,人月神話這本書也是這樣講)
但到底甚麼是外科手術團隊?
如果你有看一些醫療手術的影集,你大概會知道。 在手術室裡頭,操刀的醫生是權力最大的一個人。 周圍可能環繞著麻醉師、手術助手、護士、監控系統的人員、觀摩的學員等等。 雖然團隊人數眾多,但只有操刀的醫生才是決定一切的人。
周圍的人或許會提供意見「醫生,這劑量確定嗎?」 但只要醫生一旦下了決定,其他人就照著命令執行下去。 就算根據自己的經驗或是專業不完全同意,當場也必須把工作照著命令往下走。 沒人應該在手術室中跟醫生辯論「醫生你該先切另一邊喔,不然我不接受你的指令」。
No,醫生決定一切。
因為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有各類的意外與變化。 唯有一個人決策、一個腦、一條命令,大家才能同一方向的把這些意外排除掉。 或許他的決策事後看並不完美,但與其當場吵半天而浪費處理的黃金時間,還不如大家一心一意的先把事情做完。 無論當下的決策好與不好,那都不需要當下吵鬧。 決策好,榮耀歸他,但若決策不好,最後他也必須負責一切結果。
但若是過度的民主,除了讓權責不清、難以累積歷史經驗外,更是效率的殺手。
我自己看過註定失敗的團隊都有一個特色 → 每個人都有意見,每個人都秉持自己的專業,誰也不讓誰。 決定出來後,大家還要七嘴八舌的提供「更棒」的意見,或是沒人願意出來拍版定案到底該怎麼辦。
專案環境非常類似外科手術環境,有些決定必須是在當時根據情境做出相關取捨。 這類取捨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時候甚至有一好卻有十壞。 就像手術室中,醫生決定下刀方法後,可能病人活下來,可是卻癱瘓了。 如果人人支持,最少手術能完成,病人也或許還能活命;但若大家在手術室中吵成一團各自為政,甚至還要表決方法時,可能病人早死了。
所以我自己這幾年工作得到的偏見是:如果你希望專案成功,管理上就必須專制、組織也必須專制。 同一時間,必須只有一人在下達命令,而其他人則完全配合。不能被大家認同的人,一開始就不要讓他/她當PM;但如果讓他當PM,大家就該完全服從他的領導。
之所以會這樣講,在於我看過好些組織雖然不特別崇尚民主。 但資深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因為害怕承擔責任,所以往往推個沒經驗的人出來「掛名PM」。 如果大家聽這掛名PM的指揮倒也沒問題,但是資深人員因為經驗豐富,往往不買PM的帳。 於是一個案子裡頭,真正的決策者可能很多個。 就算PM有規劃、資深技術人員又會推翻提另一個看法。
若案子時間充裕、人手充裕,可能大家感覺卡來卡去的,但勉強都還能把事情做完。 但案子往往只要一有不順利,又卡在互相支援時,場面就會變得很ugly了。 在此情境下,PM也幾乎沒有意外的「必定會陣亡」…
這也是我反對團隊過度民主的原因。 因為號稱民主的團隊總有個我從來沒見過有例外的特色 → 就是這類團隊只有開始時能很民主。 有可能是彼此尊重,大家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有可能是相互牽制,必須妥協不同的山頭;有可能是沒人想擔責任,大家都講個最好要怎麼怎麼的建議,但誰也不想拍板定案。 民主背後的理由有很多,但最後下場必然是大家會妥協在一個不是最好、不是大家都滿意,可是每人勉強還能接受的做法。
但這種不是最好,只是為了互相妥協的做法後面往往會卡住。 這時候,大家可就不會保持風度了,會開始吵鬧、會開始交互指責。 而且很好玩的是,危機發生時還是會有一個在該團隊中,最有權力,或說話最大聲的人跳出來作危機處理(比方說背後的大老闆)。 可是因為他通常不清楚案子的來龍去脈,也未必知道進度細節,他拍版定案的急救方案要不是完全偏離現實、要不是沒有幫忙、要不是更勞師動眾。 最後所有人怨聲載道。
換言之,其實最後還是會走向專制,但這時候大家已經不開心了。 如果一個組織會有紛爭,民主只是把爆點延後。 爆點延後其實沒甚麼好處,因為炸彈還是要爆,只是死的人更多,前面走更多冤枉路罷了。
那還不如一開始專制。 大方向、做法、權責、回報機制、技術方針都先由幾個人訂好。 能接受的,就一起合作;不能接受的,換去另一個團隊。 如此,在大家都能support目標下,其實後面反而容易順利。 否則不管用甚麼方法、技術、軟體,一個意見繁雜的組織是無法達到有效率的產出。
下次提到民主時,請記得:案子中並非每個人都能即時接觸到相同的資訊或了解全貌,若只是讓大家堅持自己片面的「認知」與「經驗」並提出可能相互牴觸的做法下,案子最終很可能將哪裡都到不了的。
本文已授權時報出版社,收錄於【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一書。若有轉載需求,請與時報聯繫。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