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初探

風險初探

我的人生哲學一直覺得,「風險管理」是跟存活密切相關的事情。

所謂風險管理倒也不是要人保守的活著。 並不是說人生得凡事小心謹慎、循規蹈矩、只准去當老師或是公務員。 事實上,選擇保守的事業有些時候為必是好的風險排除機制,甚至在某些狀況下反而會冒著較高的風險。 (為何呢? 大概有人會好奇,但這可以稍後回頭來講。)

那到底甚麼是我所謂的風險管理? 之前其實也有在週報中不斷聊到,但我覺得這跟專案管理緊密相關,所以我想要不厭其煩的再多提幾次(笑)。 複雜的講風險管理,是要想辦法「讓自己在選擇錯誤時能只小輸;及在選擇正確時變成大贏」(這比較進階)。 但要達到那一步,首先人要能「有邏輯的思考不同路徑的可能性,並冒有價值的險」(這是基礎版)。

但「有邏輯的思考不同路徑的可能性,並冒有價值的險」這是甚麼意思呢?

講的理想些,最好是能像超級電腦下西洋棋一樣。 在對手下第一步時,就把後面可能的幾百步都從資料庫中取出來,並隨著對手後面的步數縮小範圍來估計是要用甚麼策略,並嘗試選出破解的手法。

但可惜,人生的可能性畢竟無窮無盡。 不管一個人再有遠見、再有智慧,對於未來也僅僅能作到推估與猜測罷了。 了不起就是盡量把可能性都列出,然後選擇「期望值」最高的一條路。 最後會怎麼樣,還是只能仰賴命運的隨機性。

只是甚麼是期望值呢?

照統計學的解釋,期望值是「隨機試驗在同樣的機會下重複多次的結果計算出的等同期望的平均值」。 這段話可能很多人是有看沒有懂。 講個通俗的例子,如果賭骰子時,告訴你每一把要押多少錢,以及出現不同點數你得到的賠率後,你可以找出所有路徑(骰子只有六個面)並計算出如果對賭一百次或甚至一千次下,你最可能的平均獲利約為多少。 如果是高於你投注金額,那或許就值得一睹;如果是低於你投注金額,表示你雖然可能交上好運而贏,但平均來看輸面較大。

講起來複雜,但在一些小事情上期望值是個針對不同選擇路徑的簡單判斷方法。 比方說,一個女孩子同時有兩個男生追。 A男沒工作、整天遊手好閒;而B男在台積電RD部門當課長。 若兩個她都一樣喜歡,且非要挑一個當的話。 誰比較愛她我們雖不得而知,但單從經濟安穩的角度來看,B的期望值相對是比A高的。

當然,愛情拿期望值來套可能會讓某些人倒胃口。 但你若放眼望去,這類選擇下確實也多是後者勝出,也就不難理解這終究還是一個大家雖不一定在學術上理解,但直覺會使用的方法。


事實上,「期望值」不管是在選擇職涯發展、投資機會、交男女朋友、甚至商業運作,都可以此作為決策基礎。 就算我們誰也不知道最後命運的骰子會出現怎麼樣的結果,但最少可以「把自己盡量放在相對穩當的位置」。

有人說,有甚麼不同? 選個世間都認為風險低的道路走不就好了? 如職業選擇當老師、公務員、或國營單位這種鐵飯碗;錢都存在銀行定存;男朋友找老實可靠孝順雙親的。 那我的人生不也穩當安全嗎?

這其實是一個對於風險管理常見的繆思,就好像很多人試圖找尋標準WBS一樣。

我一直相信,任何人生的抉擇,都必須是要自己思考、自己考量、並以自己的狀況分析下所做的選擇。 就如同專案規劃一樣,必須是自己理解目標、拆解範疇、考慮工作、並分析排程的結果,絕不能只是人云亦云照著別人的步調走。 因為唯有你自己做過計畫,才會知道你做此選擇的「關鍵點」為何,也才知道發生甚麼事情下該停損。

反之,若只是相信別人的建議,那很可能連到最後一刻都不知道該逃。 這就像投資一樣,如果是自己做了分析、清楚知道原因的投資方案,那萬一原來預測的狀況沒發生時,自己將立刻知道市場往下走的風險將大增。 若只是因為隨便的理財專員推薦就買下某股票或是基金下,何時該下車自己也就完全沒有認知。 時間拉長來看,最後很可能就會是莫名其妙的失敗。

回頭來看第一段提到的狀況。 若現在有個小朋友因為渴望安穩,而想選擇一個已經很熱門的產業做為終生職業來舉例好了。 這思維其實很普遍。 畢竟很多人都害怕嘗鮮,往往等別人「成功的很明確了」才想追著他們的路徑走。 可是呢,當大家都一窩蜂的搶著去的情況下,很快該機會就將飽和。 如過去蛋塔或是其他加盟店的故事都是類似情境。

產業與職涯規劃其實也一樣。 若一個產業已然成熟後,才進去恐怕已經無法卡位。 成熟產業的公司規模多大,屆時階層明確、管理繁瑣、能接觸的層面狹隘多了。 這時才從基層做起,那要再有突出恐怕就很難了。 要不是得很有實力、要就是要很能熬(以時間換取空間)。 在這情況下,除非該領域有很好的附加價值(如早幾年高科技業的股票選擇權),或是非常符合你的夢想,不然生涯投資的期望值就相對低了。 尤其已經成熟的產業,停滯不前不說、甚至可能還往下坡走。 所以這些若都考慮進去,你會發現長期而言選擇「別人口中的平穩」風險恐怕是比想像來的高得多。

 

講了很多概念性的東西。 回到專案的世界來說,做為一個PM必須要深切的考慮風險以及期望值這東西。 跟前面人生的哲學一樣,專案上的風險控制,並非要你保守、並非要你只挑容易得事情做。 「而是要你在做任何選擇時,要評估一下這是否是個值得的險。」 專案畢竟多有獨特性,每次專案可能都會有些新嘗試。 有新嘗試不是壞事,有新實驗也很好,跟新團隊合作也不壞,但重點在於你是否能分辨風險在哪裡? 以及如何降低風險發生時的機率、並如何增加你的緩衝、或是在問題發生時的處理籌碼。 這就是所謂的專案管理的精神與核心。

這樣講可能很玄。 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聚焦並講些更具體的東西。

比方說,以CPM來排程而言,從我的觀點而言就是一種風險分析的「最初步工作」。 CPM是否是最佳的排程方法? 或許不是。 但他是一個容易學,且有著一定分析價值的手法,這也是為何他適合做為專案分析的「起步」。 等你更熟練了,自然可以開始嘗試一些更厲害的東西 。 如以CCPM配置工期緩衝,或是PERT或是蒙地卡羅分析來了解專案完成的機率等。 但那些都是要你能學會走之後才要顧慮的東西。


我相信,跟我一起共事的同仁甚至PM們,很多人可能還是不能理解為何我會很堅持CPM排程這件事情。 我相信甚至直到今天,一部分人恐怕對於排程這件事情也還一直有誤解。 以為排程甚至專案管理的本質只是發工作、回報工時、或是紀錄大家工作的完成時間等。 但我得說,那些其實反而只是枝節末端,若是個一次性的專案,這些事情就算不做很可能都沒甚麼影響。

但排程就不同了。

若你仔細的做過一次排程。 你會發現這件事情並不容易。 要排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計畫更不容易。 你必須要先想清楚你到底要交付甚麼產出物,再來要思索要交付這些東西你要做甚麼事情,以及這樣做事情的方法以及工作順序如何。 但若這些事情你都思考過了後,你會得出各工作在同一時間軸的相對位置(也就是開始完成時間)。 這其實就是一個如同前面舉例,像電腦下西洋棋的棋譜分支。

這若是認真思考過的產物,那排程結果會讓你看出你原來思考不周延的地方,甚至一些明顯可能出包的部分。 這讓你還沒開始就先模擬一遍,並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解決方案,甚至能在問題發生前預先預防。

人員需求量就是一個最簡單明顯的例子。 事情在還沒清楚列在同一時間軸時,大家常會覺得事情都很簡單、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也相信自己總能搞定。 但若你清楚排程出來,發現某一週你需要20個人支援,而你手上只有10人時,你當場就知道有問題了。 可以先開始思考解決方案,而不需要等這種事情真的發生了,才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 這不就是讓你排除危難,並提升你各選擇期望值的方法嗎?

這也是為何我總鼓勵各參與專案的人,都能盡量理解所謂排程是甚麼,能的話能稍微嘗試一兩次。 系統既然已佈建好,各類技術支援我也會盡量提供,能盡量利用讓你成功率提高,也是間接的降低了公司營運風險。 這是一種雙贏,又是另一種增加人生期望值的方法。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歡迎「讚」一下我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文章!
張國洋 Joe Chang

現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也在台灣百大上市櫃公司擔任管理講師與專案顧問。歷年客戶包含工研院、台積電、廣達、富智康、光寶集團、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中鼎工程、建國工程、台橡公司、大同公司、三陽工業、TVBS、特力屋集團、城邦集團、誠品集團等。 為了對抗雙魚座的感性,一直在努力強化理性思維與邏輯思考。 相信邏輯發展能解構任何事物,並讓我們找到合宜的人生策略與方向。

Joe G+ ICON Joe LInkin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