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ohamed abdelghaffar from Pexels )
【為什麼ProjectUp推薦這篇文章給你?】
「如何管理人生」是每個人一生必學的功課,從面對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困難開始,學習如何調整心態,探究問題的本質,最後透過「解決之道突破問題的關鍵」,順利解決問題,讓人生更進一步。
這個「突破關鍵」的過程,就是看懂局之後的破局之道。我們特地挑選了吳靜思撰寫的《關鍵突破》這本書,她藉由眾多頂尖人士的故事,解析出如何看懂局,以及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利器」,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本系列第一篇,我們看到了故事主角科恩如何讓有趣與認真兼得,第二篇選摘中,我們要來看看科恩如何轉換心態,把不滿變成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器二:利用好自己的叛逆心理,把不滿變成動力
科恩的學琴之路可以追溯到三歲。他的奶奶是一名嚴格的中學音樂老師,會很多種樂器,家裡有臺二手鋼琴。她白天在學校教課,下班就逼著自己的孫子練琴。一開始,小小的科恩還覺得有點意思,但沒幾天就坐不住了。嚴厲的奶奶當然不會輕易放過,逼著他學了一年。直到科恩的媽媽實在看不下去了,溝通了一番,終於讓奶奶放過了四歲的科恩。
科恩的媽媽不是溺愛,她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主攻人類發展學。和科恩的奶奶這一代父母不同,科恩的媽媽有系統地學習過科學育兒、兒童心理這些課程,非常不主張這種強迫孩子的做法。她希望孩子能在家長的引導下,自主探索自己喜歡的事物,而且很明顯,在和奶奶學琴的這一年,科恩很痛苦。「我媽告訴我,以後都不用再學鋼琴了,可以一輩子都不打開它的蓋子時,我開心極了。她說可以帶我去接觸一些不同的樂器,然後挑一項自己喜歡的堅持下來。可奇怪的是,沒過幾天我就開始想念那些鋼琴鍵彈出的聲音了。有一天,我趁週遭沒人,打開蓋子開始撫摸琴鍵,我奶奶看到了,她過來闔起蓋子說:『你已經決定放棄了,就永遠別打開它了,請離我的鋼琴遠一點。』」
科恩學著他奶奶嚴厲的口吻,然後接著說,「可是,她越是不讓我碰,我就越想彈鋼琴。後來我們吵起來,我對她大喊:『我一定會彈好鋼琴的!』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我沒有一天是不彈鋼琴的。」科恩曾經可以成為一名專業鋼琴演奏家,但他還是更喜歡電腦,所以最後選擇走科研這條路。不過,他也沒有放棄鋼琴,就算現在鋼琴只是他生活中的點綴品,他也依然會每天抽出一小時彈琴、練琴,防止自己技藝生疏。我問科恩:「關於你學會彈鋼琴這件事,我是不是可以將其歸功於你的叛逆心?一般人到青春期才會這麼反叛,你有點『早熟』啊,四歲就開始叛逆了,越不讓你做什麼你越要做。」
「你說得很對,我就是利用了自己的叛逆心理,或者說是我奶奶和媽媽利用了我的逆反心理。現在回頭看,感覺她倆策劃了一場『陰謀』。
「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對外界的情感與行為做出負向心理反應並影響其後續行為的現象,稱之為逆反效應。但通常這不是一個褒義詞,你覺得呢?」我問他。「我覺得,人還是可以從叛逆中受益的。比如,因為有了叛逆心理,才會有人敢於挑戰權威,推動社會和某項學科的發展。從浪漫一些的角度來看,叛逆心理還有可能讓我們收穫愛情。就像我的偶像費曼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愛琳.格林鮑姆的愛情。」
費曼在十三歲時認識了愛琳,學生時代的費曼比較靦腆,擔心自己拚不過其他競爭者,所以一直不敢告白。直到愛琳在高中畢業之際,公開承認自己喜歡費曼時,兩人才在一起。但費曼的父親擔心戀愛會使兒子學習分心,因此在暑假限制兒子與愛琳接觸的次數。可這並沒有拆散他們。
甚至後來,愛琳患上了肺結核,費曼不顧父母和朋友們的強烈反對,堅持與愛琳結婚。費曼自己針對這件事還說過:「人有時也要不理性,這並不代表愚蠢,而是說在一些場合或情況中,你要思考,但有時你不應該思考。我娶愛琳不是出於責任感,而是因為我愛她。」
兩人結婚三年後,愛琳還是撒手人寰。費曼當時埋首於原子彈的研究,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工作,極力克制悲痛,直到一個多月後,他經過一家商店的櫥窗,看到一件漂亮的洋裝,想到妻子一定會喜歡時,才悲傷地哭了出來。
在費曼的抽屜裡有一封未寄出的信,直至他去世之後,信件才被費曼的女兒發現並公諸於世。那是他在愛琳過世兩年後寫的,在信的末尾,他補充道:「原諒我沒有寄出這封信。因為我不知道妳的新地址啊。」
有一部電影叫《情深我心》(Infinity),講的就是費曼與愛琳這段因叛逆之心而收穫的愛情故事。「我沒想到科恩對叛逆心的解讀會如此正面、如此浪漫。但仔細想想,叛逆會產生不滿,而不滿確實也可以成為自我進步的助燃器。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叛逆心其實並非不堪。那麼,如何讓叛逆、不滿成為動力,借助它們讓自己變得更好?被譽為「歐洲巴菲特」的德國頂級理財大師、演說家以及暢銷書作家博多.舍費爾(Bodo Schäfer)曾提出過兩個建議。
第一:學會區分感恩和滿足。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你應該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滿意。博多舍費爾認為,說這句話的人沒有把「感激」和「滿足」區分開,而兩者背後隱藏著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感恩是一項重要的原則。
感恩之情能照亮我們的恐懼,讓我們收穫幸福感。但滿足則是危險的,它其實是在稱讚懶惰和麻木。因為一切活著的事物都在成長,如果自滿,我們會無視世界和生活的變化,就不會尋找機會去改變自己,陷入停止進步的沼澤,同時你還會因為自己擁有滿足感而自認為高尚。所以,人要永遠充滿感恩的心,但永遠不要輕易為自己取得的成果而感到滿足。
第二:在其他不滿足的人那裡尋求幫助。
希望自己不要停止成長,就多和那些不容易滿足、有野心的人待在一起,尋找與他們合作、共事的機會,讓自己在不滿足的環境裡茁壯成長。我和科恩說了博多.舍費爾關於如何保持不滿足的兩個建議,科恩表示贊同。
但我突然想到,他這麼一個「不容易滿足」的人,當初為什麼會放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這所世界一流學府的錄取,而是來到現在這所大學,雖然現在就讀的大學也是一所公認的好大學,但和柏克萊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這在名校情節非常嚴重的人看來簡直不可理喻。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關鍵突破》
《關鍵突破》書摘一覽: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