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ProjectUp 推薦這篇文章給你?
在眾多來自學員與讀友的提問當中,關於「領導」的問題絕對排得上前幾多的。而且許多人的來信常常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常一口咬定地說:「我的部屬如何如何,他一定是如何如何!」於是急著想找到處理這個「他認為」部屬有的問題。然而,部屬做不好的原因真的如這個主管所想像嗎?會不會問題根本出在其他地方呢?如同我們最新課程【年輕上班族必備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課】提到的,如果一開始就沒正確釐清問題,後續很可能就會做很多白工啊......。
在日本職場專家岩井俊憲的新書《求同存異,阿德勒職場領導學》中,他也針對領導者務必遠離的價值觀陷阱,做了更深入的說明。衡量部屬表現時,主管該避免的四大陷阱分別是哪些呢?自以下這段摘錄中,我們一起來學習。
不下「絕對」、「一定」等定論
乍看之下好像不會犯,其實很多人都曾這麼做過的「極端的看法與解釋」。
首先,是「妄下定論」。你是否也曾用過「絕對」、「肯定是……沒錯」或「一定……」等詞彙?當口中說出這種「妄下定論」的詞彙時,就是該注意的時候了。避免「妄下定論」是很重要的事。
比方說,把部屬的工作表現說成「這個絕對是敷衍了事」,這也算是妄下定論的一種。就算部屬完成的簡報內容的確不夠完整。可是,光看這個事實就說「絕對敷衍了事」就是妄下定論。他「有可能敷衍了事」,這只是可能性之一。說不定真相是當時「他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孩子和太太都感冒臥床,為了照顧病人和做家事,忙得沒時間好好做簡報」。這也是可能性之一。然而,身為主管的你卻用「絕對……」、「肯定是……沒錯」來下定論。只能說缺乏深思熟慮,也沒有確實掌握狀況。
「每逢重要時刻,OO 一定會請假。」這也是妄下定論。當然,假如十次重要時刻中,對方有十次都請假,那確實可以說是「每逢」、「一定」。問題是,如果他只在十次裡請了三、四次假,用「百分之三十」或「十次裡有三次」的說法才恰當。
當「絕對」、「肯定是……沒錯」、「一定……」等詞彙從自己嘴裡說出來時,請先像下面這樣對自己提問,仔細思考。
「真的是『絕對』嗎?」
「做出『肯定……沒錯』的定論前,沒有其他可能性了嗎?」
「認為『一定……』的根據是什麼?」
請盡可能避免採取妄下定論的態度。指摘部屬的失誤或缺點時,更是需要避免使用這類詞彙。指摘部屬的失誤或缺點時,只要「點出事實」就可以了。
例如:「你最近交報告的時候,十次裡有五、六次都遲交喔。」和部屬溝通時,重要的是避免使用極端的形容詞妄下定論,只要平鋪直敘事實即可。
不以「大家」、「全部」來誇飾
有些人會說「大家都不懂」。當我聽到「大家」這個詞,總會心想「啊、又是個言詞誇大的人」。這時我可能還會問對方:「所謂的大家是幾個人啊?」像「大家」這種用誇大詞彙放大事實的說法,就是「誇飾」。
舉個例子,有的主管會說「部屬全都不聽話」。然而,仔細問了就知道,假設他有五個部屬,其實不是五個都像他說的那樣「不聽話」。
的確,A部屬總是表現出反抗的態度,不聽主管的指示。可是,B部屬雖然有時會反駁,大多數時候還是會把該做的工作做好,C部屬和D部屬則有看人臉色的傾向,真要說的話,個性都屬於溫和派。至於E部屬,雖然不曾出言反抗,但卻是沒交待的事就不會主動去做的類型。就像這樣,仔細看就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用一句「大家都……」帶過,是對事實的錯誤認知。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看法,可能只是因為「A部屬老是持反抗態度,E部屬又不主動做事」的狀況持續了一陣子,讓這位主管感到很厭煩而已。人在感到厭倦或沮喪的時候,往往容易脫口而出「大家都……」之類的誇飾詞彙。除了「大家」以外,「全部」、「總是」等用語,也屬於「誇大表現」的詞彙,使用上要多加小心。
不要把一次的失敗想成「老是失敗」
「過度一般化」也是必須注意的毛病之一。
比方說,剛進業務部的新人在第一個跑業務的客戶公司受到冷淡的對待。
於是,這位新人說:
「我身邊的人都對我很冷淡。」
「我這種人不適合當業務。」
聽到他這麼抱怨,你會怎麼想?
「不過是遇到一次比較嚴格的客戶而已,到底在說什麼啊!」
「只憑一次的經驗就扼殺了未來的發展性,太可惜了。」
是不是會這麼想呢?
不能只憑一次的經驗,就說是「每次○○就會××」,把單一案例套用到所有事情上。我們必須避免這樣的「過度一般化」。只因一兩次的事例,就悲觀心想「我總是○○」,將無法接受各式各樣的挑戰。的確,要是一百次中連續一百次都遇到一樣的情形,最好改變原本的想法或做法。可是,只是連續一兩次而已,就說「我總是○○」或「每次都這樣」,這就是把特例過度一般化了。
以前曾有人舉出某位名人的名字,說「我跟這人是朋友」。我驚訝地問:「欸?真了不起!你們現在還是常碰面嗎?」對方回我:「我們以前讀同一所大學,當時出去玩過一次喔。」這回答讓我更驚訝了。某種意義來說,這也是「過度一般化」了。「只出去玩過一次就叫朋友」,未免也太極端了吧。
放棄「應該……」、「非……不可」的想法
不只領導者,容易在人際關係上陷入苦戰的人,多半都有個特徵。那就是特別執著於「應該……」、「非……不可」的思考迴路。
「時間就該抓得寬鬆一點,行動起來才會從容不迫。」
「指定的目標非得完成不可。」
「工作還沒做完不該準時下班。」
像這樣很愛強調「應該……」、「非……不可」的人,自己被自己訂出的規矩束縛了。同時,也常因為堅持過頭而吃苦頭。尤其當他們把相同原則強行加到別人身上時,連人際關係都會出現疙瘩。他滿嘴的原則也害別人吃苦了。這樣的上司,不是強迫部屬接受「收到電子郵件就該立刻回信」的價值觀,就是因為部屬「還沒把我指示的工作做完,竟然就回家了」而生氣。其實,這些「應該……」、「非……不可」,都只是你個人的價值觀。在現代這個發展出多元價值觀的社會上,強迫職場上其他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常常是人與人之間起衝突的原因,自己也會因此而不好過。
成為領導者之後,請盡量放棄「應該……」、「非……不可」的想法。除了可避免與部屬發生不必要的衝突外,更重要的是,能保護自己的心。彼此各退一步,協調折衷,找尋自己能做的事。這種具有建設性的行為,才是明智的選擇。
「雖然覺得『應該……』,不過這種程度就算了」。抱著這樣的心情,不只自己比較輕鬆,人際關係也常因此獲得改善。
本文摘自商周《求同存異,阿德勒職場領導學:團隊夥伴各個不同,照樣帶出績效的勇氣領導》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事先書面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